
近日,關于游客出門旅行消費過程中遇到“托兒”的事件屢見報端。例如,某網紅餅店被曝雇人排隊, 20 人中竟有 7 人是“托兒”,這些人重復排隊為店家提升人氣,美其名曰“兼職”。線下消費套路多,線上也不例外,而線上則換了說法,那即是“網絡水軍”,一般來講,網絡水軍就是受雇于人,為他人發帖或者回帖為其造勢的網絡人員。
提到水軍,就不得不提到其上家,也就是網絡公關公司。據了解,正規的網絡公關公司具有專門的利益鏈條,通過對企業或個人進行專業的宣傳推廣,包孕優化關鍵詞提高企業或個人的曝光率等操作,以提升企業或個人在大眾面前的曝光率和好感度,而其中作為完成這項任務的核心成員——網絡水軍,他們活躍于各大網絡社交平臺,美其名曰“玩玩手機就能賺錢”,于是經常可以看到有大量的網絡人員加入進來。
既公開又神秘,網絡水軍混跡于各大網絡社交平臺
對于經常混跡于論壇、微博等網絡社交平臺的人來說,對網絡水軍一詞應該不陌生,他們活躍在各大網絡社交平臺,從論壇時代開始大規模崛起,到 2013 年微博進入鼎盛時期的同時水軍也迎來了本身的狂歡盛宴,而且此時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條,通過在網上發布為雇主宣傳造勢的帖子獲得人為,在網絡中演繹一場又一場“造勢”的狂歡。
網絡水軍通常的工作程序,大致是先從辦理者那里領取任務,完成任務之后結算人為,加入其中的人有專職和兼職之分,但絕大多數都是兼職。這種“玩玩手機就能賺錢”的形式受到許多在校學生和白領等經常活躍在網絡上的人員的歡迎,這類人每天在網時間長,有利于隨時“接單”,加上任務內容相對簡單,這個產業開始變得異常火爆,據悉,網絡水軍每炒作一次事件,都需要眾多“同行”同時發帖,以形成集束效應,也就是宣傳造勢。
據了解,一般情況下網絡水軍的主要工作內容為,先提前做好話題爆點,再由營銷號或者微信公眾號跟進熱點,或是直接在網絡社交平臺開展病毒式的口碑宣傳,最后將想要達到的目的無形中植入網民的頭腦,為雇主提供專業化的口碑營銷。因為企業或個人需要快速有效的渠道來對其進行既定形象的塑造,而網絡公關公司旗下的網絡水軍正好能有效幫其解決這一難題,其通過雇請水軍為雇主提供品牌炒作、產品營銷、口碑維護、危機公關等辦事。
而隨著互聯網社交平臺發展至今,網絡水軍這個行業的特征也漸漸凸顯。
首先,網絡監管的日益嚴苛使得水軍們賺錢越來越難。據悉,雖然加入網絡水軍平臺的人不少,但半途放棄的也大有人在,因為“玩玩手機就能賺錢”的說法其實存在極大的忽悠性質,因為雖然水軍發布一個帖子的價位在幾毛到一塊錢不等,看似“來錢”特別快,但是先不說價錢的多少,現在網絡信息的監管越來越嚴苛,加上網民也沒那么好“忽悠”了,因此大多數網絡水軍發出去的帖子需要經過辦理者審核通過之后才能結算人為,而在辦理者核實其發的帖子內容是否符合規范方面就得花費大量時間,況且一天之內也很難有多個任務同時進行,因此許多人只是進去“試試水”就半途退出了,能堅持下來的沒有幾個。
其次,網絡水軍招募平臺魚龍混雜,容易上當被騙。網絡信息真假難辨,往往這些抱著賺點外快心態進去的人容易誤入非正規平臺而上當被騙,想要維權也如同大海撈針般找不到對方,例如在某平臺做完任務之后卻發現所謂的上家已經消失,嚴重的還會受騙取錢財,而這也使得許多人望而卻步。
隨著網絡水軍進入現時階段,其工作內容也漸漸被大眾所熟知,現在的網絡水軍已經遍及存在于網民的腦海,在公共場合談論“水軍”已經不是什么神秘的話題,但是由于其工作性質的特殊性,他們時刻連結警惕,不希望被人所知,而對于外人來說,這類人既是公開的,同時也是神秘的。

既討喜又招黑,網絡水軍“造勢”行為有失網絡公正
按理說,網絡水軍的造勢行為并不受人歡迎,因為其行為與社會追求的主流價值不雅觀南轅北轍,但在雇傭方的角度看來卻是為其塑造口碑的有利手段,而也正是網絡水軍的存在,一些公司漸漸發覺惡意詆毀、攻擊對手比正面宣傳本身更有效,因此商業競爭中或多或少存在雇請網絡水軍對競爭對手進行惡意詆毀的行為,網絡水軍的行為也從此游走在法律的邊沿,同時,其惡意攻擊的行為也為網絡環境的凈化帶來了必然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