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服務外包交易量5年增長近600倍,卻沒一家公司業務量過億。依靠國外或沿海企業的二手訂單生存,是渝企成長緩慢的主要原因——
渝企何時不再吃剩飯”?
2008年,重慶獲批國家服務外包示范城市。2013年6月,重慶實現了相當于2008年近600倍、總共11億美元的交易量,躍升至全國第10位、西部第一。目前,重慶從事服務外包的企業已達1300家,從業人數超過18萬。
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卻沒有像沿海發達城市那樣,出現上億美元級別的大型公司。”市外經貿委服務貿易處處長羅士平日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協會海外擺攤”
最近幾天,重慶服務貿易(外包)協會常務副秘書長顏維慶一直在忙同一件事:為重慶服務外包企業牽線搭橋,拿下訂單。
訂單涉及數據處理、軟件開發和翻譯等,下單的是幾家外國公司。
談判進行得非常順利。這幾家渝企成功拿下訂單的可能性很大。”顏維慶說。
不久前,市外經貿委委托重慶服務貿易(外包)協會,在日本、愛爾蘭、美國等國家和地區,設立了國際服務外包發包點。發包點通過服務外包公共平臺等渠道,為渝企與國際客戶牽線搭橋。最終獲得訂單的渝企,只需支付少量費用。
外國公司通常很信任知名公司和行業協會。如果企業通過行業協會去接單,成功率會大大提高。”顏維慶解釋說。
吃剩飯”不養人
重慶服務貿易(外包)協會海外擺攤”,源自重慶服務外包業正面臨的尷尬現實。
成立于3年前的英訊(重慶)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英訊重慶),專做國際軟件服務外包業務。
至今公司仍只有10多名員工,與3年前沒什么差別。”該公司總經理封力文感慨,公司接的都是二手單,不敢多招人。
行業起步較晚、經濟總量不大、地域優勢不明顯,被認為是重慶服務外包企業難以長大”的重要原因。
以英訊重慶為例,該公司成立伊始,就與新加坡一知名公司合作,承接軟件外包業務——新加坡公司與客戶談妥價格,接下業務,然后再把業務轉包給英訊科技。比起直接從客戶手中接單,利潤要低10%。
但比起其他做服務外包的渝企,英訊重慶還算好的。大多數渝企在創業之初選擇了從沿海企業手上接二手訂單。與英訊重慶相比,采取這種接單模式的渝企,損失的利潤還將增加10%。據稱,時至今日,仍有約7成渝企處于這種吃剩飯”的生存狀態。
一手訂單是王道
大龍網副總裁吳祺認為,接二手單業務不能直接與終端客戶溝通,即使做得再好,也只是默默無聞的小角色。”
大龍網從入行之初,就著力于拓展一手訂單業務。大龍網有其先天優勢——公司幾位高管都有在國外留學或工作的經歷,他們既了解國際客戶,也有國際人脈資源。2013年,大龍網的國際服務外包交易額達4700多萬美元,位列重慶第一,且全是一手單。
重慶長航東風船舶工業公司(下稱長航東風)副總經理、總工程師鐘守道說,一直以來,公司所接的訂單全是一手單。這得益于公司強大的技術研發實力——集船舶研發設計、制造于一體,擁有3名國家級專家、近200名中高級技術骨干。
大龍網和長航東風的成功經驗,能否被復制?
重慶大學教授廖成林認為,大多數重慶服務外包企業都是小微企業,擁有海外人脈資源關系以及較強技術研發力量的無幾。要想實現集體突圍,政府之手不能缺位。如今,重慶服務外包產業基礎已形成,吃上飯”的問題已經解決,亟待破解的是吃好飯”的問題。從這個角度而言,在海外設立發包點,為企業接一手訂單,不失為一種可行的辦法。”本報記者 黃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