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務外包的內需市場,已經被太多人寄予了強烈期望。2008年,在席卷全球的經濟危機之下,各國都在保護工作崗位,企業出于削減成本,保護現金流的考慮,也大量減少發包業務,這給春意盎然的全球外包產業帶來了一股寒流。在歐美經濟陷于衰退之時,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因其制造業基礎雄厚,體系完整,還有世界上最具潛力的消費市場,其服務外包市場中的機會被更多關注有必然的合理性。
中國的外包市場和印度相比,一個最大的不同,同時也是優勢,就是中國有著極其龐大的內需市場。即使僅從IT服務支出看,據麥肯錫數據,2008年,中國的IT服務支出總量占GDP的比例僅為0.2%,而比較來看,印度為0.5%、韓國為1.3%、日本為1.8%、美國接近2%,英國甚至達3%。按2008年中國的GDP大約為4.3萬億美元估算,如果中國達到美國的水平,規模能達到860億美元。這里我們還沒有算上規模更為龐大的BPO業務。一個簡單的推算,可見一斑。
前景確實十分誘人,然而,我認為中國的內需的釋放會是一個長期而艱難的過程,借用《詩經》中的話,道阻且長”。我相信蛋糕終究會做出來,但其中的曲折性可能還是被很多人低估了。
首先,從中國的宏觀經濟情況來看,我認為中國的內需釋放還存在相當大的阻力。這里所說的內需不僅僅是是服務外包業內所說的國內發包量,而是宏觀經濟下廣義的內需。廣義的內需會直接限制服務外包內需的釋放。
在全球經濟步入衰退周期環境下,多年來一直依賴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中國政府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重視自己的內需。然而以現有的經濟結構和分配體制來看,讓內需迅速起來基本是天方夜譚。
下面再具體談服務外包的內需。
我們把服務外包的發包企業大概分成兩塊來進行分析,一部分為民營企業。民營企業在經濟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其在中國所有企業數量中占90%,收入占國民生產總值的50%,稅收占了總稅收的40%以上,就業人數占總人數的75%以上。另一類就是國有企業。國有企業基本掌握著涉及國計民生的重要產業,特別是大型國企,在部分重要行業具有資源優勢和實際上的壟斷優勢。
中國經濟發展一直是以投資為主導,產能嚴重過剩,這種過剩產能一直是以出口來釋放,正因此才造就了龐大的貿易順差。經濟危機下,當外部需求萎縮之時,國家必然會將眼光投向國內市場,但是不合理的分配制度使得國內大部分人的消費能力長久以來沒有提高,甚至下降,這又限制了內需市場的釋放。而內需市場只能在經歷一個長期的、痛苦的深層次改革之后才能緩慢釋放。在這個過程完成之前,市場中原本最應該有發包話語權的民營企業盈利狀況很難大幅度改善,甚至會在既無外需,又無內需的現實環境下大量倒閉。國家統計局的公開數據,2008年上半年即有6.7萬家民營企業倒閉。企業倒閉造成大量人員失業,給政府造成了沉重的壓力。這就是中國民營企業所面臨的生存現狀。在這樣的環境下,民營企業的盈利能力和成長性都會受到限制,當規模不能壯大,企業的業務流程便很難進行標準化和模塊化,由此便難于剝離,進而難于形成發包需求。加之民營企業對服務外包本來就很陌生,更是缺乏外包動力。由此來看,在這方面,服務供應商想要獲得大量業務機會,可能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不太現實。
拋開民營企業之后,我們再來看國有企業。我們發現,中國本土已經形成的對外包服務的需求,很大程度上集中在大型國有企業以及政府身上。2008年中國國際投資促進會與埃森哲合作的《服務外包市場研究報告——中國與全球》報告中的結論也顯示,當前中國的服務外包業務主要來自于金融、電信和政府部門等。我們知道金融、電信正是大型國企占據絕對壟斷地位的行業。那么未來他們會很快釋放更為巨大的外包需求嗎?我們的結論并不樂觀。
主要有以下幾點理由:
第一,激發外包需求出現的最關鍵的兩個因素是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在中國大型國企運營中對這兩個要素的追求動力恰恰是最不強的。當然我這樣的結論可能有些武斷,在最近幾年,特別是中國加入WTO之后,大型國企也面臨來自全球市場的競爭,在這過程中,誕生了不少非常優秀的企業。但是,他們畢竟在或資源擁有、或者市場準入等方面具有絕對壟斷地位,在國內市場的競爭也只是幾個寡頭間的博弈、瓜分,甚至高管在幾個企業間都是輪流調換,在沒有太多市場壓力的情況下,讓他們依靠自身激發多么強的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意識,似乎有些不太現實,畢竟客觀規律是很難超越的。
其次,前面我們分析到,在全球經濟危機環境下,中國政府正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一方面,企業破產,帶來大批失業人員需要安置,另一方面,中國每年有五六百萬的畢業生,在尋找工作。當民營經濟舉步維艱之時,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以維持社會穩定正是國有企業義不容辭的責任。而把業務外包,必然會帶來更多的人失去工作機會,雖然也帶來服務外包業者的工作機會。但真要細究起來,肯定是加劇失業在前,況且這還涉及大型國企痛處的深層次改革。再者,國家對這些國企的要求不僅僅是不增加就業壓力,而是創造更多就業機會。雖然中國當前堅定決心要調整經濟結構,要大力發展服務外包,并且給予很多扶持政策,但是中國同樣也面臨巨大的就業壓力,這其中似乎有一些矛盾,而且短期內很難解決。
第三,從觀念上,中國的大型國企往往更傾向于回避外包,建立大而全的企業王國”。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出于安全考慮,另一方面是難以找到令其滿意的高質量的服務交付商。我們以金融行業中的某大型國有商業銀行為例。該銀行在系統開發和運維方面每年能產生幾百個項目,這在很多服務供應商眼中是絕對優質的大客戶。然而令我們失望的是幾乎他的所有業務都是自己做的。他們之所以不外包的顧慮包括人員安置、社會責任和企業形象、找不到他們認為合適的交付商以及客戶信息的安全,甚至他們的評估認為自己內部做的綜合成本會更低,包括可以省卻很多不必要的溝通成本。正是因為以上的種種顧慮,該銀行自己專門成立了規模達12000人之巨的部門,以支持自身的運營。當這樣的部門在長期運營中積累相當豐富的行業經驗后,誰又能保證他不會到市場上找食”,要知道現在中國有不少運營卓越的企業正在這樣做啊。從我們所了解來看,其實這不是個案。看到這里,那些原本幻想著該銀行可能會是自己客戶的服務供應商也許會恍然大悟:原來不成為自己的競爭對手就已經十分幸運了啊!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發現,除去最大的兩個潛在發包主體,其實現在,或者不是很遠的未來,在中國本土真正能釋放出來的外包業務還是很有限的。我們認為,在中國本土市場,在近期真正可以把握的發包業務,可能主要會來自以下幾個方面。一,可能主要會來自于政府及事業單位。為了扶持并迅速推動中國服務外包產業的發展,推動國內產業升級,同時也是自身改革的需要,不久的未來,中國政府可能會制訂釋放發包需求的計劃,而這種計劃肯定是從政府內部及事業單位等可以掌控的資源著手,這是值得我們期待的。其次就是在華的大型跨國公司,這些企業的競爭意識強,對服務外包理念的接受度好,而且對業務流程的設置和管理十分成熟,既有外包需求,又有可操作性,而且外包意識好。第三是部分規模型企業,包括部分國有企業,主要分布在媒體和娛樂、醫藥、物流、汽車、快速消費品等領域,主要是諸如呼叫中心,及IT系統開發和運維等相對低端業務,但這一塊市場的競爭已經十分激烈。
綜上所述,我們都看好未來中國服務外包的內需市場,但目前它還只是一個幻景,雖然我們有讓這種幻景變為現實的基礎和條件,我們也有這樣的信心,但這種現實必然要伴隨著中國一系列的成功改革才能產生,這個道路是艱難而曲折的,而且,在全球經濟重新回到上升軌道之前,還很難說需要等多久。
來源:中國服務外包網 作者:曹劍 責任編輯: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