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中國的呼叫中心和其他國家做些比較,差距有多大呢?我認為,在某些方面,比如服務的意識上,我們確實有些差距,但是許多方面,我們與其他國家的水平都差不多,像硬件設備的配備等方面甚至超過發達國家。我先從全球呼叫中心的兩點共性上闡述我的觀點:
第一,成立的時間差不多
長期以來,全球的企業管理者都在尋找提高服務效率的最佳方式——保證優質服務的前提下,將大量直接、接觸服務轉換為間接、非接觸性服務。要達到這個目標,只有通過政府放寬行業管制,以及呼叫中心系統技術的全球擴散來達到。九十年代初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直接引起并且加速了全球的企業利用呼叫中心帶來的優勢。呼叫中心這一行業在全球很多國家出現的時間是基本相同的,平均成立時間為8年,其中美國的成立時間較長,平均有15年,瑞典和愛爾蘭是9年,成立時間短的有印度的6年、波蘭和南韓是7年。從這點看,我們國家呼叫中心雖然處于發展階段,但是最“老”的呼叫中心也有10歲多的年齡了,一定能夠提供行業一些經驗性東西。
第二,服務的市場類似
根據全球呼叫中心調查小組的調查,呼叫中心的業務由于受到語言和文化差異帶來的制約,發展具有明顯的國別割斷性。調查顯示,除了印度和加拿大等少數國家,依托歷史和地理位置帶來的語言優勢,提供國際服務外,絕大多數呼叫中心的服務對象是本地和國內市場。我們國家本身就有巨大的市場,從對國內外包呼叫中心的調查我們也得到這個結論,有外資背景的外包呼叫中心的85%以上的業務來自于國內,而本土的外包呼叫中心業務基本都是來自于國內。這也是國際呼叫中心企業頻頻進軍中國市場的最根本原因。
從上述兩點分析,我認為我們國家呼叫中心成立的時間并不短,與許多國家幾乎站在同一條線上,他們能給我們的經驗不會很多;另外,大家服務的市場類似,我們的市場情況只有我們熟悉,別人的經驗不一定適合我們。
當然,我們呼叫中心在發展過程中,肯定會遇到許多問題,比如:人員如何管理、外包呼叫中心的人員流動率高等等,其實這些問題在其他國家呼叫中心中也同樣存在。拿印度來舉例:印度呼叫中心與其他國家的不同之處在于,印度有80%左右的呼叫中心是外包呼叫中心,而且大部分是做離岸外包的業務。他們的員工都是全職的,而且印度在改善員工工作環境、探索員工職業生涯規劃上,有許多獨特的經驗,但是即便如此,印度新聞報導仍然稱,印度呼叫中心的人員流失比率在50%或以上。
其實呼叫中心的問題從表面上看是這個行業本身的問題,但是我認為許多問題還是與我們的教育體制、政策制訂等方面的問題分不開。
首先,人才成為制約呼叫中心發展的瓶頸
隨著呼叫中心成立的越來越多,招聘人員成為每個呼叫中心都要解決的問題。一個行業的最初興起,出現人才短缺的現象也是正常,其他國家也是如此,但是我們的呼叫中心也有十年的歷史了,人才依然如此短缺就不是正常的現象了。但是我們看到,許多企業已經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并且從中看到了一些商機。從今年上半年開始,社會上一下子涌現出許多的培訓機構。在欣喜之余,我們又有所擔心,因為這些培訓機構的目的大都以賺錢為出發點,由于缺乏相應機構的監管,很難確保人員培訓的質量。
其次,外包呼叫中心沒有建立強勢文化
呼叫中心尤其是外包呼叫中心座席人員的壓力都很大,所以流動性很高。人員的流動快直接帶給企業的是凈成本的流失。之所以流動性很大,很大原因是座席人員的薪水與壓力不成正比。拿北京市場來說,呼叫中心座席的平均工資在1300元左右,而北京市職工的平均工資水平是3000多,兩者相比差距之大,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人員流失率居高不下。但是也有例外,一些給類似于微軟等大公司服務的外包團隊,座席們的薪水與其他外包項目團隊基本持平甚至更低,但是他們的人員流動率確是很低的。原因有這樣兩點:第一,座席們已經融入到被服務企業的文化中,并喜歡他們的工作氛圍。受有強勢文化的那些企業的影響,服務團隊的精神風貌也是不同;第二,由于被服務的企業很有名,座席人員都為能夠服務這樣的企業而感到自豪。從這些點說,如果外包呼叫中心沒有自己的企業文化,不能讓座席人員有歸屬感,又提供不了有競爭力的薪水,人員流失是太正常的事了。
再次,由于缺乏相應制度的制約,行業內的惡性競爭已經開始
隨著眾多國際企業的涌入,中國呼叫中心市場的競爭趨勢逐漸加劇。我們發現這樣的現象,一些跨國公司為了迅速占領中國市場,憑借強大的資本優勢,經常在招標時報出極低的價格,甚至低于項目的運行成本。這些都會把我們剛剛起步的市場搞亂,惡果首先被呼叫中心企業嘗到,其次被服務企業也會受到牽連,因為服務的水平會直接關系到這些企業的生存。
最后,缺乏統一部署,地方政府各自為政,相互爭搶資源
我們在各個媒體上經常可以看到,某地方又給出什么優惠條件,吸引服務外包企業落戶。北京今年呼叫中心的建立可以用“如火如荼”來形容,上千坐席甚至兩千坐席的呼叫中心已不再是稀罕物了。但是如果不對中國市場有個合理的認識,這些呼叫中心的建立很可能是建的快倒得也快。
前面已經談過,我們服務的市場絕大多數還是以國內為主,雖然大家談了幾年離岸外包,可是真正從事離岸外包的呼叫中心是少之又少,從這點來說,如果盲目建立大規模的呼叫中心,在呼叫中心的管理還在探索階段、人員還在培養階段、市場還在認識階段的時候,大規模呼叫中心建立的后果只有是兩個字——風險。之所以今年北京呼叫中心如雨后春筍般建立起來,我相信一些是為了奧運經濟下的“賭注”。確實,我們國家的市場有一定的發展潛力,但是在現階段,呼叫中心的過度膨脹只會把市場搞亂,通過在價格上進行競爭,進行行業洗牌,這樣的后果是把呼叫中心前進的步伐拖后。
綜上所述,我們的外包呼叫中心在近幾年內,還會處于發展階段,擺在許多呼叫中心面前的首要問題仍然是生存問題,而呼叫中心要想在市場上立住腳,第一要進行管理上的深入探索,因為呼叫中心的最大成本是人力成本,如何打造一支穩定的、團結協作的專業化團隊,提高項目執行效率,是呼叫中心必須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打造呼叫中心企業品牌形象的關鍵;第二,要走專業化、行業化道路,目的是把服務做深、做精。外包呼叫中心的最大優勢是,它本身可以作為一個資源平臺,集結了多個行業、多個企業的信息,如果將這些資源利用起來,在更具優勢的行業或業務中進行深入探索,那么這個呼叫中心就會在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第三,需要行業內的自律,我們必須要按秩序發展。內耗太大,對我們每個企業都不是件好事。從這點來說,在沒有行業協會或行業內組織的作用時,我還是盼望國家相關政策的盡快出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