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豆角要吃吉林公主嶺產的,鯽魚最好選江蘇洪澤的,黑山羊則是山東萊蕪的好……今年品牌日期間,商標評審委員會發布了《中國商標品牌戰略年度發展報告》,重點介紹了我國的地理標志商標情況。
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底,原工商總局商標局共核準注冊3906件地理標志商標,是2007年年底的12.9倍。在已核準注冊的3906件地理標志商標中八成左右是可以吃的物產。對于“吃貨們”來說,地理標志商標就是選購土特產的“官方指南”;對各地來說,地理標志商標是一筆重要的無形資產,其經濟價值、文化價值、社會意義都尤為重大。
以江蘇淮安為例,截至2017年12月底,淮安市已注冊地理標志商標120件,居全國設區市首位。“盱眙龍蝦”“淮安大米”“淮安紅椒”已經成為金字招牌。目前,盱眙縣農民收益的五分之一來自龍蝦,縣區龍蝦從業人員達10多萬人,品牌價值169.91億元,關聯產業產值超百億元。
報告揭示出一個現象:地理標志商標的分布呈現高度集中——最多的前5個省份分別為:山東省、福建省、湖北省、江蘇省、四川省,這5省的地理標志商標數量占全國的45.83%。人們印象中資源豐富的一些地區并沒有上榜,不少“好東西”還是“養在深閨人未識”。
往細處看,全國共有379個地市注冊地理標志商標,其中注冊量排名前99位的地市共注冊2484件,占全國已注冊地理標志商標數量的63.5%,同樣高度集中在江蘇、山東、福建等3省。
不僅是地理標志商標,從商標申請的整體情況來看,我國也存在分布不均的情況。2017年,國內商標注冊申請量排名前5位的省份依次為:廣東省、浙江省、北京市、江蘇省、上海市。這5個省份的申請量之和超過國內總申請量的一半,達51.07%。
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何在?固然有經濟發達、市場主體較多、商標“水池”大的緣故,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一些地方品牌意識不強,對維護自家品牌資產的認識不高,沒有制定系統的品牌戰略。
沒有品牌戰略這一頂層設計,好品牌缺位就讓好產品賣不出好價錢,好資源得不到好回報。因此,做強做大品牌,應該是聰明的經營者、地方管理者的不二戰略,企業家更要把知識產權、品牌看作命運攸關。如果說廠房、產品是有形資產,品牌就是重要的無形資產,它們不僅有價值,而且很值錢。因為產品有生命周期,而品牌只要進行有效管理和運用,往往能保持活力,不斷增值。同時,各地政府要加強對商標品牌這一知識產權的保護,讓中國品牌伴隨全球化的浪潮,以更快的速度、更矯健的步伐走向全球。
相關閱讀:
全國地理標志商標精準扶貧典型地市巡禮
“最關注的2017地理標志商標十件事”評選結果發布
煙臺市地理商標注冊詳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