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商務部中國服務外包研究中心發布了二季度服務外包企業調查景氣指數報告。報告顯示,二季度我國服務外包企業景氣指數和企業家信心指數顯著下降,傳統IT外包業務下降明顯,高端業務發展勢頭良好,反映出我國服務外包在向業務鏈高端加速上移。
企業家信心指數(ESI)和企業景氣指數(BSI)分別為127.31和137.5,同比分別下降5.63%、9.3%,環比分別下降12.45%、9.04%。其中,ESI同比創下7個季度以來最大跌幅,BSI環比創近年來較大跌幅。自一季度指標實現回穩上升以來,二季度的調查顯示出企業當前面臨的市場和成本壓力及對未來發展預期的不確定性增加,從而導致了ESI指數和BSI指數的雙雙下降。
企業景氣指數顯示,指數經歷一季度的短暫上升后,二季度降幅較大,企業對未來的經營情況不確定性上升。分類指標顯示,企業的營業收入、合同金額和利潤指標有好轉趨勢,但企業成本升高和融資難問題依然突出。此外,勞動力需求指標較為
調查顯示,二季度企業家對信息技術外包(ITO)行業的信心度相對更樂觀,而以業務流程外包(BPO)和知識流程外包(KPO)為主的企業當前運行情況好于ITO,但在企業家信心度上仍有較大壓力。分析認為,一方面,在跨境電商帶動供應鏈管理服務、數據處理和互聯網營銷推廣服務快速增長的推動下,BPO和KPO業務(尤其是BPO)上半年增幅較大,發展勢頭良好,這與指數相符,同時,KPO和BPO業務對技術和業務理解均有較高要求,產品溢價和毛利也較高,高端人才的依賴性強,指數反映出企業在向高端業務轉型升級中有較大動力但企業家也面臨較大的心理壓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當前全球經濟低迷及企業開支普遍縮減的背景下,企業向BPO和KPO等高端業務轉型時遇到更多不確定性,影響了本季度的信心指數。
二季度的地區指標顯示,中部和西部地區企業家信心指數和企業景氣度均高于全國值,東部地區次之,東北地區信心指數和景氣度最低。分析認為,中西部地區的合肥、成都、西安等省會城市因成本低、人力資源豐富等多方面因素,近年來承接東部地區產業梯度轉移的趨勢明顯增強,其業務增幅較快,企業發展情況較好、信心度走強;東部地區因產業規模大、產業集聚度高,新業態涌現和開放程度高等因素業務維持穩定,但北上廣等一線城市企業因成本上升較快導致壓力較大,景氣度持平;東北地區受經濟下滑影響較大,企業家信心和企業景氣度均低于全國。未來,產業梯度轉移的態勢會更加明顯,具備比較優勢的東部二三線示范城市及中西部城市將迎來發展服務外包的新機遇。
穩定,表明企業對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依然有較強的需求,發包方項目支出增長較為乏力,影響服務價格和訂單數量指標走低。
報告顯示,二季度大中型企業的企業景氣度(151.5)明顯好于中小企業(128.8),兩者的企業家信心指數基本相同。與大中型企業相比,中小企業在企業融資、訂單數量、流動資金、營業收入、盈利變化等多項指標上表現明顯較弱,僅在貨款拖欠和固定資產投資指標上表現較好。我們認為,中小企業因規模小、離岸業務收入少、品牌優勢弱、行業資質較低、很難獲得政府政策支持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在市場中一直處于較弱勢地位,而服務外包企業多以中小企業為主,其面臨的困難和生存狀況亟需業界和政府重視。
中國服務外包研究中心分析認為,今年上半年全球經濟持續低迷,國內民間投資增幅明顯下降,部分企業債務風險增加以及融資難融資貴等因素的綜合效應,導致了本期調查景氣指數的下浮。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權威機構年中對今年世界經濟增長預期的下調,國際分工體系出現逆全球化的勢頭特別是發達國家再工業化導致的產業回歸,中國企業參與國際分工方式和地位的變化,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家對承接離岸服務外包相關指標的信心。
需要指出,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穩步推進和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中國服務外包發展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亟待業界和政府的共同應對。在政府層面,順應國際產業重組、支持我國產業地位提升的政策創新勢在必行。在企業層面,既要加快地區梯度轉移以降低成本,更要運用新技術(如云計算、大數據)和新模式(如眾包平臺)實現服務價值的提升,不斷挖掘客戶新需求、開拓新市場、深耕垂直領域,推進業務持續增長。同時,部分企業通過兼并、收購或重組進行資源整合的步伐也將加快。